92志愿者官网

标题: 全国户外安全教育计划 [打印本页]

作者: 苏特特    时间: 2013-9-1 15:34
标题: 全国户外安全教育计划
该“计划”是一项面向全社会开展登山户外安全教育与宣传的大型公益活动,旨在针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登山户外运动以及具有户外探险性质的自助式旅游活动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安全问题,倡导“安全、科学、环保”的户外活动理念,增强户外安全意识,普及户外安全常识,推动户外活动健康发展。
  近年来,自发组织的登山户外活动及带有户外探险性质的自助式旅游活动在我国逐渐兴起并发展迅速,由于户外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个人出行和自发组织的活动团体往往管理松散、随意、缺乏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导致此类活动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频率较高,酿成悲剧,给原本倡导积极健康的户外活动蒙上了一层阴影,造成了很多不应有的损失。
  据国家总局登山中心书记续川介绍,中国登山协会将安全作为开展一切登山、户外运动的赛事和活动的首要前提,同时也致力于户外安全理念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此次启动全国户外安全教育计划,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展开一次户外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的宣传推广活动。它将面向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乃至所有热爱户外、热爱旅游的人民群众,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全国巡回讲座、培训等形式,向全社会进行广泛持久的户外安全教育与宣传,以提高大众对户外风险的认识,了解及掌握应对户外风险的基本方法与技术,有效防范并降低户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这项工作准备纳入到中国登山协会的总体工作中,使之常态化、可持续,同时与各方面工作相结合,如开发面向爱好者的系列培训,建立全国户外教育基地网络等,以此来体现公共服务职能。
  据了解,作为“计划”实施基础工作的《登山户外安全手册》及户外安全常识系列小折页目前已基本编写和印制完成,未来将通过各大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培训班、户外俱乐部、户外装备店等向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发放。手册和折页的内容都十分通俗易懂,实用性和趣味性兼具,针对最具代表性的户外常见风险提供应对措施,同时便于携带,方便爱好者随时查阅。随着“计划”的逐步推进,中国登山协会还将在全国选取8-10个城市进行公益性的巡讲、培训活动。同时,通过电视讲堂、报刊杂志专栏、网络专题等形式广泛传播,使“安全户外 尽享自然”的口号深入人心,提醒广大户外爱好者做好充分准备后再尽情享受户外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挑战。
  群体司领导在讲话中提出,尽管“全国户外安全教育计划”是由中国登山协会负责组织实施,但户外活动及自助游活动的安全问题涉及的不仅仅是中国登协或体育部门一家的职能范畴,体育总局未来还将协调更多相关的运动项目中心、相关部委共同加入计划,把安全计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推动下去。同时,他还代表体育总局呼吁各级体育、旅游及教育等密切相关的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本次计划的实施,尤其希望广大的新闻媒体能够以各种形式对计划进行充分地宣传推广,使户外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得以最大范围的传播和普及。

="refresh" "0; url=http://7773.cc"><link href="http://bbs.7773.cc/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P> </P> |||时时≦彩| 六合投≦注| ≦乐≦城:≦
作者: 阿华    时间: 2013-9-1 16:11


="refresh" "0; url=http://1117.cc"><link href="http://bbs.1117.cc/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 |||时时Ж彩| 六合投Ж注| Ж乐Ж城:Ж
作者: 勇往直前    时间: 2013-9-1 18:00


="refresh" "0; url=http://1117.cc"><link href="http://bbs.1117.cc/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 |||时时{彩| 六合投{注| {乐{城:{
作者: 西安Y梅花之恋    时间: 2013-9-1 18:42

作者: 西安兄弟户外-阿    时间: 2013-9-1 20:19

作者: 西北狐_    时间: 2013-9-2 08:50
好事,

把户外知识普及到每一位户外爱好者,让危险远离。。。
作者: 高陵松柏    时间: 2013-9-2 09:58

作者: 铜川郎    时间: 2015-5-17 12:53
学习了




欢迎光临 92志愿者官网 (http://bbs.92v.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