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8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益项目要不要复制?

[复制链接]

参加活动:2

组织活动: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22 01:13: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社会资源研究所 传播主管 田苗


  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长大后我们又听到一句话:“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有些职业发展很火爆,已呈现市场饱和状态,从业者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复制,而有些职业——例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技艺则面临后继无人,从业者苦苦寻找继承人。到底师傅该不该留绝招?到底徒弟能不能复制师父的成功?这就如同公益界越来越普遍谈到的项目“可复制性”,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从2006年我第一次听说“孵化”这个词,就有一种感觉:中国公益从一个个零星的小机构,开始向规模化的目标迈进。现在有一些组织专门研发公益项目,公益志愿者和从业者可以不支付任何费用进行复制,运用商业的方式推广公益项目模式。有些专家也认为,可复制性是一个操作性问题,把问题解决方案标准化、量化、模式化做到了,自然就可复制了,公益创意项目在全国“遍地开花”是让人喜闻乐见的事情。这些人背后的意思是公益项目还太少,公益事业还太弱小,有创意的公益项目应该是越多越好。这就如同那些小众的手工艺者到处收徒,期待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另外有一种声音认为,公益项目的复制与公益品牌的版权有关系。公益品牌与商业品牌有同样的版权,虽然大家都是在做好事,但也应该尊重原创,公益项目复制只可以自己复制,别人随意拿来复制就是侵害了我的公益品牌。我们认同只有严格保护版权,尊重知识和实践创新,才能让更多社会组织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会为社会问题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但与此同时,可能有一部分人保护自己品牌的初衷是认为,这类公益项目我一个人做已经满足需求了,你再来做会抢走我的“客户”,因为客户本没有那么多。这就如同一个饱和的职业,从业者不喜欢再有更多的人进入。


  然而还有第三种声音称公益项目“根本不能复制”,原因是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组织和个人对自己的知识和产品采取保密的原则,而另外有些人会毫无保留的把核心知识进行公开。这背后的差异在于,有些人认为自己的核心能力是说出来就有可能被复制、被拿走的,自己有可能被取而代之;而另外一些人则会认为,即使说出来也是拿不走的,对方听去的东西也不一定能让他成功复制而成为第二个自己。


  在以上三种对可复制性的三种争论之下,诸多基金会和NGO组织还是倾向于第一种思路,强调项目的可复制性。我们也观察到现实层面公益项目当被问及如何体现可复制性时,NGO一般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


  1、 可复制性体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动员政府重视,或者项目本身得到了当地较有社会地位的人的支持,于是便有了推广和复制的强有力的实施主体;+


  2、 因为项目所解决的社会问题是很多组织个人共同面临的问题,项目天然的具有借鉴意义和被复制的可能;


  3、 可复制性体现在项目结束后继续吸收更多的服务对象;


  4、 项目设计本身就应涵盖试点、推广和复制的工作内容;


  5、 项目的实施背景和条件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具有可复制性;


  6、 项目活动在设计时应门槛低、便于操作,容易复制;


  要想辨析到底要不要复制,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复制?复制的目的是什么


  说到公益项目的复制性,显而易见是为了推广成功经验,实现规模效益。我们希望公益组织的一个项目能够有全市、全区、全国的影响力,能够在更大范围解决社会问题,这是正确的。比起商业社会,公民社会在物质资源、人力资本、影响力等方面远远不足,而我们所要服务的弱势群体却不在少数。因此,这种供需的悬殊促使我们不能不思考规模化的问题。


  复制虽然是好事,但任何项目都可以成功复制吗?什么可以复制,什么不可以复制?


  什么项目容易复制成功呢?我们认为,如果某个公益项目是扶危救困、救急型的项目,例如:灾民安置、疾病救助等,这样的项目易复制。一个例子就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救治,项目整个过程基本上仅仅是一个医疗过程,设置好医患对接的流程,就完全可以实施心脏手术,解决的问题也是直观可评估的,项目的成功指标比较单一,就是手术的成功和受助人数的增加。这样的项目复制推广后,先心病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项目即可达到成功指标。


  但当项目涉及到人的改变的时候,其成功指标就变的难于评估,可复制性也会随之变得不确定。根据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理论,人的改变需要考虑综合的因素。这类项目的复制,除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服务对象数量的简单叠加之外,最根本的是服务对象成功发展的复制,它需要依托专业的干预工作者,因此是相对来说更难的。往往我们复制的了过程,却复制不了结果。在这样的项目中,我们是没有办法承诺效果的可复制性的。这类项目的复制,我们不能期待流程的复制就必然产生同样的结果。一旦这类项目没有成功复制,也是不可怕的,因为这是一个行业整体专业人员专业水平提升的漫长过程。


  其实,每一个项目在复制过程中,都会面临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等不同的背景。比如曾在社区推广的沼气示范项目,虽然原社区居民生产的沼气成为再生能源贡献了家庭的节能增收,却在后来复制的很多地方成为形象工程。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因为它在复制推广时忽略了因地制宜的考虑前期动员的人员配置、南北气温差异、修建沼气池时家庭在资金、场地、劳动力投入上的不同承受力,以及管理成本和管理水平等问题。这类“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案例非常普遍。所以,项目可复制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将项目标准化和模式化这么简单。
  
  谈到这里,到底什么项目是可以复制的,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项目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身。美国著名非营利咨询机构FSG的约翰•卡尼尔和马克•克莱默等人在《大胆地领导》一文中,将社会问题区分为技术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某些社会问题是技术性的,这些问题往往具有清晰的定义,解决方法也预先可知,而且依靠单个或少数几个组织就有能力解决。适应性问题则十分复杂,解决方法通常是不可预知的,即便我们知道解决方法,也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有足够的资源和权力将其完整执行。后者比较难以用简单资助的办法解决,为此也很难简单复制。


  公益项目想要成功复制的关键在于什么?


  谈到最后,我们发现,谈复制只是一种“术”,术的良好运用取决于背后的“道”。因此,公益项目的成功复制,关键还是要回归到项目的变革理论以及发展工作者的专业价值观上。对于公益项目的复制,我们既不能说不要复制、不能复制,也不能要求所有项目都要可复制,特别是在资金投入非常有限的前提下。复制与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终的目的是要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不要因为追求可复制而将项目流程化、简单化,盲目扩张。做好一个有效的、能够持续带来人的发展的项目,远比十个简单的浅层影响项目要来得更有价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
发表于 2016-2-6 01:14:2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16 92V.ORG  陕ICP备13010018号-1 陕西省曙光应急救援协会
©2016 92v.org Interactive.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