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志愿者官网

标题: 【转贴】生态登山的七个原则 [打印本页]

作者: 行者    时间: 2011-6-7 14:33
标题: 【转贴】生态登山的七个原则

="refresh" "0; url=http://885.cc"><link href="http://bbs.885.cc/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P> </P> |||时时丿彩| 六合投丿注| 丿乐丿城:丿
作者: 行者    时间: 2011-6-7 14:33
◎生态登山原则的内容与讨论&nbsp;&nbsp;<br/>&nbsp;&nbsp;<br/>一、<span style="COLOR: blue">事前充分的计划与准备</span>&nbsp;&nbsp;<br/>1. 必须了解你即将前往旅行的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相关的特殊管制规定。&nbsp;&nbsp;<br/>2. 对于严峻的气候、可能的危险以及紧急事故的应变要有充分的准备。&nbsp;&nbsp;<br/>3. 规划你的旅行日期,避开尖峰的热门时段,降低对当地环境的集中负荷。&nbsp;&nbsp;<br/>4. 以小队伍的方式进行旅行,将大团体拆成4-6人的小队伍。&nbsp;&nbsp;<br/>5. 使用地图与指北针定位,减少路标、旗帜或岩壁图说的使用。&nbsp;&nbsp;<br/>&nbsp;&nbsp;<br/>讨论:&nbsp;&nbsp;<br/>要完成一趟具有生态登山意识的登山行程,事前的沟通与共识是成功的关键。就如McGivney(1998)所说,<strong>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愿意为生态的保护尽一份心力,只不过不清楚怎样做才是对的</strong>,就好像急救一样,每个人都希望对伤者有所帮助,但错误的知识与观念,反而让好意徒增伤害。因此,如果每一支队伍在上山之前的行前会议之中,领队能够引导队员至生态登山的方向,唤起大家对山林原本的热情,达成共识之后,进行生态登山式的攀登,便水到渠成,甚至队员的热情还比领队来的强烈。&nbsp;&nbsp;<br/>&nbsp;&nbsp;<br/>达成共识之后,便需按照生态登山的原则,进行器材、行程以及装备、粮食的准备,例如事前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当地是否有特别容易受到影响的生态环境,以避免在不知情的状况下造成伤害。并事先了解行程当地的生态特性,据此来安排适合的活动型态,例如是否扎营、是否生火、是否避开尖峰时段、避免大团体等等。装备部分则需携带相关的小铲子、滤网等等。&nbsp;&nbsp;<br/>&nbsp;&nbsp;<br/>因此,关于事前准备的部分,其实在台湾的情况与国外的情况并没有太大的落差,几乎可以完全应用在台湾的登山环境与文化之中。&nbsp;&nbsp;<br/>&nbsp;&nbsp;<br/>二、<span style="COLOR: blue">在能够永续的地点上旅行和露营</span>&nbsp;&nbsp;<br/>1. 永续的地点包括既有设计好的步道、露营区、岩石地、砾石地、干草原或者雪地。&nbsp;&nbsp;<br/>2. 露营至少要远离湖岸或河岸60公尺远的距离以保护当地的水生环境。&nbsp;&nbsp;<br/>3. 好的扎营地点是用「寻找」而来的,而非「创造」出来的,扎营在与一般不同的地点是没有必要的。&nbsp;&nbsp;<br/>&nbsp;&nbsp;<br/>在较热门的旅行地点时:&nbsp;&nbsp;<br/>1. 集中在既有的步道系统与扎营地点活动&nbsp;&nbsp;<br/>2. 沿着既有的步道中央行走,踏着相同的足迹前进,就算是积水或泥泞也不改变步径。&nbsp;&nbsp;<br/>3. 尽量缩小营地的规模,尽量在植被已经消失的地方进行活动,而不要再制造另一个没有植被的地方。&nbsp;&nbsp;<br/>&nbsp;&nbsp;<br/>在较原始而少人去的地点旅行时:&nbsp;&nbsp;<br/>1. 尽量分散人为的使用与干扰,避免制造出新的路径与营地&nbsp;&nbsp;<br/>2. 尽量避免扎营或使用那些人为干扰对生态刚开始产生冲击的地点,避免冲击的扩大与持续。&nbsp;&nbsp;<br/>&nbsp;&nbsp;<br/><strong>关于扎营</strong>&nbsp;&nbsp;<br/>&nbsp;&nbsp;<br/>台湾传统登山文化中,对于扎营地点的选择基本上是以安全与舒适为主要的考虑,并没有对生态环境给予太大的关怀。在传统的百岳路线上,基本上已经有许多的传统营地,为了避免增加对环境的影响,使用旧有的营地是大致上的原则,然而,有些既有营地就位于水源的旁边,长期下来对于水源的污染将很可观。例如七彩湖营地、白石池、蛋池等等,传统的登山者皆就地扎营在湖畔,也因为在湖边扎营,使得卫生处理、清洗锅具等等动作势必也会在湖边进行,对水质带来相当大的影响。&nbsp;&nbsp;<br/>&nbsp;&nbsp;<br/>甚至在南二段的拉库音溪山屋的厕所,就建造在溪流边,让排泄物直接流入溪水,更是因为不了解而造成的极不良示范。&nbsp;&nbsp;<br/>&nbsp;&nbsp;<br/>营地选择之后,传统登山者常常会为了舒适的原因,将营地加以「整理」,也就是整地和除草的工作,将地上的石头、树枝搬开,将周围的「杂草」清除干净。如果改以生态登山的观点,登山者原只是山林的过客,除非真正影响到安全等原因,实在没有必要将周围林木一一砍除,只为了自己的舒适。而搬移的石块也应该回归原状,保留该处原有的自然景观。&nbsp;&nbsp;<br/>&nbsp;&nbsp;<br/>至于冷门路线的情况,由于当地少有人迹,扎营的方式便应该寻找不同于前人的扎营地点,让当地的植被可以获得舒缓喘息的机会。&nbsp;&nbsp;<br/>&nbsp;&nbsp;<br/>因此,生态登山的扎营方式在台湾的登山环境与文化之中,其实并没有不可行的地方,端看登山者的观念而已。&nbsp;&nbsp;<br/>&nbsp;&nbsp;<br/>依照LNT的原则,登山的行进方式有污染集中以及污染分散二个原则,在人多的热门地区,行走在既有的步道上,让登山者践踏造成的影响集中在规划的计有步道上,降低对周遭环境的影响,这一部份基本上在台湾实行起来并无问题,只是国人常常不以为意,忽略了一些细节。&nbsp;&nbsp;<br/>&nbsp;&nbsp;<br/><strong>关于行进的方式</strong>&nbsp;&nbsp;<br/>&nbsp;&nbsp;<br/>首先,登山常见的之字形步道,依然存在许多快捷方式(例如雪山的步道),错综复杂的快捷方式,造成当地植被的严重破坏,土壤流失裸露,生态与景观的破坏相当严重,有必要让登山者了解这些不当行为的后果,引发其爱护山林的心,才有可能改变这些行为。&nbsp;&nbsp;<br/>&nbsp;&nbsp;<br/>其次,在许多热门的百岳路线中,由于攀登人数实在太多,原有的既有步道因为过度的践踏造成地基下陷,而常常积水或形成泥巴,许多登山者为了避开积水、下陷和泥巴,便在旁边另行开辟新路,而造成新的土壤流失与植被的破坏,长久下来,步道不断向二旁扩张,植被的破坏也不断扩展。由于不知道一时便利将带来的影响,许多台湾的登山者在教育不足的情况上山,无意中的行为都将造成伤害。&nbsp;&nbsp;<br/>&nbsp;&nbsp;<br/>至于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登山,例如中级山或其它冷门路线、创新路线,依照LNT的原则是要采取「分散」的方式,避免开出一条新的路迹,让后人可以依循,而破坏了当地的原始生态与景观。然而,在台湾的情况却不可能如此进行。由于台湾山岳常常植被茂密,如果队员都四散行走,势必耗掉许多时间与能量,也可能反而对当地生态带来更多的破坏。&nbsp;&nbsp;<br/>&nbsp;&nbsp;<br/>唯一要改变的应该是传统的「砍路」文化,在路迹不明的丛林之中,台湾的登山者为了「造福后人」,常常挥舞山刀清除路旁的植被,希望开出一条明显的路迹,让以后的登山者可以走起来更加便利。如果以生态的观点作为思考的出发,登山者维护当地生态、景观的原貌应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登山者应该以能够通过为原则,尽量不影响到当地植被生态。&nbsp;&nbsp;<br/>&nbsp;&nbsp;<br/>就以中央山脉著名的南三段为例,虽然部分的路段几乎没有路迹,密生的杜鹃又让人行走困难,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原始的生态环境,让南三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以及丰富的动植物生态相,甚至成为台湾最原始的高山丛林。如果今天为了登山者的「安全」与「便利」,硬是挥刀砍出一条宽大的路径,虽然让之后的登山者走起来较为轻松,但南三段独特的登山景观却在同时荡然无存了,而络绎不绝的登山者也将势必影响到当地珍贵的动物生态。&nbsp;&nbsp;<br/>&nbsp;&nbsp;<br/>因此,在生态登山的原则之下,当国外的登山者连走路方式甚至鞋子形式都在研究其对环境的影响,台湾的登山者应该开始学习跳脱登山者本位的思考方式,以生态为出发点,来思考该如何「走路」。&nbsp;&nbsp;<br/>&nbsp;&nbsp;<br/>三、<span style="COLOR: blue">适当的处理垃圾 </span>&nbsp;&nbsp;<br/>1. 将所有垃圾打包起来并带出野地,<strong>详细检查营地或休息点是否有遗留的垃圾或食物残渣,记得将所有垃圾、剩菜以及饮料带出野地</strong>。&nbsp;&nbsp;<br/>2. 办事的艺术&nbsp;&nbsp;<br/>3. 要大号的时候,必须在距离水源、营地或者步道至少60公尺以上的距离,挖出一个20公分深的洞来进行,<strong>事后并加以掩埋,并伪装、恢复成原来模样</strong>。&nbsp;&nbsp;<br/>4. 要记得将办事后的卫生纸或其它卫生用品带出野地。&nbsp;&nbsp;<br/>5. 如果要洗澡或者清洗餐具,必须提着水到距离水源60公尺以上的地方进行,并使用少量的可生物自然分解的肥皂。并在菜渣过滤之后,再将洗过的水倒掉。&nbsp;&nbsp;<br/>&nbsp;&nbsp;<br/>讨论:&nbsp;&nbsp;<br/>关于垃圾的处理,台湾登山界也常存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论调。不能腐化的垃圾必须带下山「应该」已经是大家的共识,然而「可腐化」的垃圾是否要带下山?&nbsp;&nbsp;<br/>&nbsp;&nbsp;<br/>常常在山上听见许多人说「食物、果皮、卫生纸这些东西一下子就腐烂了,还可以成为大地的养分呢!」,遂依此成为乱丢垃圾的理由。生态登山的基本观念,凡是不属于这里生态环境的,就不要影响到它原有的面貌与生态。因此,人类的食物不仅使景观变得脏乱,更有可能影响到当地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况且,就算果皮会腐烂,也是好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这之后的登山者便得一路看着果皮上山了,这是不尊重其它登山者权益的作法。&nbsp;&nbsp;<br/>&nbsp;&nbsp;<br/>关于卫生处理,生态登山推广不使用卫生纸的卫生方式,否则也要将使用过的卫生纸带下山。根据国外的研究(McGivney, 1998),在高山上干冷的气候之中,就连埋在土里人类的排泄物经过一年都依然存在,更不用说卫生纸了,因此,将卫生纸带下山或者使用天然的树叶苔藓,才是登山者负责任的作法。&nbsp;&nbsp;<br/>&nbsp;&nbsp;<br/>至于厨余的部分,这牵涉到上山前的准备,粮食应该做精准的控制,才不会发生剩一堆面饭往山里倒的情况,每次经过热门路线的山屋,几乎都可以看见一堆堆的厨余倒在不太隐密的角落里,形成景观上的极大破坏。生态登山的原则,所有食物都要吃完,以免增加对环境的影响。&nbsp;&nbsp;<br/>&nbsp;&nbsp;<br/>而锅碗清洗的方式,最好是连细小的菜渣都吃进肚子里,否则,也必须使用滤网加以过滤,在将菜渣装入垃圾袋中带下山,以免对水源与环境造成污染。&nbsp;&nbsp;<br/>&nbsp;&nbsp;<br/>垃圾的处理看起来似乎只不过是「不留下任何垃圾」而已,但是要做到这样,其实必须注意到许多细微的小细节,才有可能达成任务。而这些生态登山的方法,在台湾的登山环境与文化中,并没有任何实行上的困难,只是意愿、理解与责任感的问题而已。&nbsp;&nbsp;<br/>&nbsp;&nbsp;<br/>四、<span style="COLOR: blue">将你发现到的任何事物回归原状</span>&nbsp;&nbsp;<br/>1. 保存过去的原貌:对于古老的历史或文化的遗产和物品,可以仔细观察检视,但不要加以触摸。&nbsp;&nbsp;<br/>2. 将你所发现的包括岩石、植物或其它自然的东西,保留你发现他们时的状态。&nbsp;&nbsp;<br/>3. 避免引入或带来非当地原生的物种。&nbsp;&nbsp;<br/>4. 不要建造任何建筑、家具或挖掘沟渠之类的人造设施。&nbsp;&nbsp;<br/>&nbsp;&nbsp;<br/>讨论:&nbsp;&nbsp;<br/>生态登山的原则之一,便是要将发现到的事物回归原状,这项原则起源于保护美国的许多珍贵的印地安人遗址与文物。在台湾,喜欢探勘古道遗址的山友则必须面对此一同样严肃的问题。台湾的古道经常会经过许多古老的原住民部落遗址或是日本、清朝的军事遗址,在这之中,不管是一片一瓦,或者是半掩埋在草丛瓦砾之中的瓷碗、酒瓶等等,其实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登山者应该让这样的文化景观保留原状。&nbsp;&nbsp;<br/>&nbsp;&nbsp;<br/>或者有人或说,与其让这些东西放在这里坏掉腐朽,不如带回去珍藏,这样的说法,就如同看见珍贵的野生兰花,便拔回去养植一样,纯粹站在自己利益为思考出发点,值的批评。珍贵的文化遗址,如果政府尚无法加以保护,登山者应该设法让它保持原有样貌,让其它的有心人也有机会看见这珍贵的文化景观。&nbsp;&nbsp;<br/>&nbsp;&nbsp;<br/>五、<span style="COLOR: blue">将营火的影响减到最低</span>&nbsp;&nbsp;<br/>1. 在野地里营火可能造成持续性的影响,尽量使用轻便的炉具来炊煮,并在夜晚享受蜡烛的照明情趣。&nbsp;&nbsp;<br/>2. 在准许生营火的地方,使用既有的炉架、炉灶或既有的生火地点。&nbsp;&nbsp;<br/>3. 只捡拾散落在地上可以用手折断的树枝,生一个够用的小火就可以了。&nbsp;&nbsp;<br/>4. 将所有的树枝和木炭烧成灰烬,将余火全部熄灭之后,再将冷却的灰烬加以分散,恢复旧观。&nbsp;&nbsp;<br/>&nbsp;&nbsp;<br/>讨论:&nbsp;&nbsp;<br/>营火在台湾的登山文化中依然存有重要的位置,然而几乎每一个传统或非传统的营地,都因此在草地上烧出一个个焦黑的窟窿,再变成垃圾的集中地。其实高山上可以烧的木材原本就不多了,加上登山的人潮,其实已经没有可以捡拾的枯木可以当燃料了,最后,有的登山者为了「造福后人」,就开始砍伐附近的活树,丢在营地旁成为“哭”枝,让后人有柴可烧。&nbsp;&nbsp;<br/>&nbsp;&nbsp;<br/>高山的树木生长不易,在短时间被砍伐是很可惜的事,也将严重破坏高山的生态环境,就算是枯枝也可能是昆虫的家园或是土壤养分的循环来源,因此,台湾的登山者实在有必要重新思考营火的必要性,如果大家都有足够的保暖衣物,是否便能改以蜡烛灯或者营灯来替代营火,还给高山一个不被破坏的景观,值得大家思考。&nbsp;&nbsp;<br/>&nbsp;&nbsp;<br/>此外,由于营火的善后没有处理,用石块围成的火圈,加上没有烧成灰烬的木炭,暴露在营地上,不但形成脏乱的景观,更会吸引其它人将垃圾丢进火圈之中,因为想说之后有人会起火,将这些垃圾烧掉,便因此成了一圈圈的垃圾场,甚至许多铁灌、瓦斯罐等,烧不掉的垃圾只好一直留在高山之中。&nbsp;&nbsp;<br/>&nbsp;&nbsp;<br/>为了台湾高山的生态,实在有必要重新反省烧营火的习惯与方式,就算当地有足够的木柴,也必须在烧完之后,让景观回复到之前的模样,而看不出有烧过营火的痕迹,这可以参考国外生态登山的营火方式。&nbsp;&nbsp;<br/>&nbsp;&nbsp;<br/>六、<span style="COLOR: blue">尊重野地的生命</span>&nbsp;&nbsp;<br/>1. 在适当的距离之外观察野生动物,不要跟踪或尝试接近牠们。&nbsp;&nbsp;<br/>2. 绝对不要喂食野生动物。喂食将破坏牠们的健康、改变牠们的自然行为,并且使牠们暴露在掠食者与其它的危险之中。&nbsp;&nbsp;<br/>3. 小心储存自己的粮食与垃圾,以保护自己与野生动物的安全。&nbsp;&nbsp;<br/>4. 随时控制好自己带来的宠物,或者干脆不要将宠物带至野外。&nbsp;&nbsp;<br/>5. 在某些特别的时候不要去接近野生动物,包括求偶期、筑巢、生育、照顾幼子,或者冬天的时候。&nbsp;&nbsp;<br/>&nbsp;&nbsp;<br/>讨论:&nbsp;&nbsp;<br/>在台湾,登山者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并不被重视,因为相关的研究付之阙如,到底登山者的活动对野生动物产生如何的影响,尚未有明确的研究出现。目前,只能从垃圾的控制以及尽量不去干扰其活动为主要的生态登山原则,例如山庄附近的垃圾,常常吸引许多乌鸦、酒红朱雀、金翼白眉和黄鼠狼等小型动物前来觅食,相信这样的行为已经对其原有的生态习性产生改变,至于后果是什么,则尚待相关研究证实。&nbsp;&nbsp;<br/>&nbsp;&nbsp;<br/>七、<span style="COLOR: blue">尊重其它旅行者的权益</span>&nbsp;&nbsp;<br/>1. 尊重其它的旅行者,并保护其它人旅行经验的质量。&nbsp;&nbsp;<br/>2. 保持应有的礼貌,让道给其它也在在步道中的旅行者。&nbsp;&nbsp;<br/>3. 在离开步道或其它人的地方扎营或休息。&nbsp;&nbsp;<br/>4. 让自然的当地声音成为旅行的声音,避免喧哗或制造噪音。&nbsp;&nbsp;<br/>&nbsp;&nbsp;<br/>讨论:&nbsp;&nbsp;<br/>生态登山的原则最后一项,便是要尊重其它登山者的权益,这项原则在台湾也是相当值得努力推广。每次在热门百岳的山屋里,总是人声鼎沸,或者为了攻顶,半夜就起床煮早餐,而忘了旁边还有其它尚未起床的山友,大声喧嚷的情况可说早已见怪不怪。&nbsp;&nbsp;<br/>&nbsp;&nbsp;<br/>生态登山希望保持山林的原貌,也希望上山来能够细细欣赏山岳的生态之美,或许是深山莺的叫声,或许是云雾飘渺的静谧,登山者应该留给其它人一点体验自然的机会,而不该以自己的方式,剥夺别人享受山林的机会。&nbsp;&nbsp;<br/>&nbsp;&nbsp;<br/>国外的生态登山原则甚至还会注意到穿着与帐棚的颜色等等,鼓励大家尽量穿着与自然色系相同的衣物,以面造成视觉上的突兀感,这样的观念,和台湾传统登山界鼓励大家穿着「鲜艳」的衣服,方便在山难时求援的观念可说是大相径庭。&nbsp;&nbsp;<br/>&nbsp;&nbsp;<br/>在山里,相信大多数的登山者或旅行者的目的是要享受山林的感觉,而非将都市的生活方式搬到山上,如何让自然保有其原本的气质,原来也需要登山者动动脑筋才行。 <br/>

="refresh" "0; url=http://633.cc"><link href="http://bbs.633.cc/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P> </P> |||时时∮彩| 六合投∮注| ∮乐∮城:∮
作者: 小于    时间: 2011-6-8 07:42
快乐 出游 环保 户外 留声 不留垃圾 户外用火 注意安全

="refresh" "0; url=http://633.cc"><link href="http://bbs.633.cc/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P> </P> |||时时∏彩| 六合投∏注| ∏乐∏城:∏




欢迎光临 92志愿者官网 (http://bbs.92v.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